走进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厂研发中心,就见地上停放着几台小板凳大小的机器人。研发团队的成员拿起遥控器随手演示,只见“酷炫”的小家伙在搭建的复杂路段上来去自如,4个轮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爬坡,游刃有余,遇到障碍物便自动绕过,还能自动识别红绿灯,全身发出耀眼的光芒。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随着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和推进,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厂AI航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航天·轻舟机器人应运而生。团队将科技创新的想法和工程实践的经验浓缩到机器人上,集聚各类要素,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航天力量。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厂AI航创新团队
奋斗:直面问题勇担当
“狗骨万向节不平行,需要延长摆臂!”“装配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部件的一致性和精准度,确保电路接线正确,防止烧坏关键器件,影响进度。”“下周一要到时间节点,需要冲锋熬夜了!”“这个任务安排的不合理,对推动项目节奏不利!”“不能再出问题了,踏实认真细致做好眼下的每一份任务。”......上万行程序代码、上千次数据分析、上百次反复试验,研发团队成员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争分夺秒一刻不停。氧化厂表面处理盯喷砂盯颜色;优化注塑件的尺寸、贴合;纠正喷涂色差、更改丝印网板;更换内胆材质打样、改尺寸;A厂家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调研B厂家,深度跟进打样过程,抢回丢掉的时间......从最初的研发设计到最后产品成型,历时9个月,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不断修改、反复论证,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机器人终于定型成功试产!
“研发团队成员中90后占了90%,平均年龄仅有26岁,是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厂副总经理仵凤勇介绍说,“公司党委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从体制机制上给予政策支持,最开始这个团队只有2人,现在是7人,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第七代机器人的研发生产迭代,攻克了阿克曼运动模型、控制系统、上位机调度、视觉识别、ROS机器人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十余项研发难题。
创新:勇立潮头敢人先经过多轮迭代,团队市场初探即实现百余套订单预售,年初正式进入量产阶段。为了将完美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上,AI航团队第一时间成立“轻舟破浪”青年突击队,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敢打、敢拼、敢付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困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趴,饿了就吃着泡面接着干。他们提前撰写各类专业文件,如首批套结构验证标准、现场工作调试流程、首批套鉴定检验规定等,制定小批量生产全局规划,规范小批量生产实际实施步骤,不放过产品量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看着亲手打造的机器人以酷炫的造型和灵活的身躯在赛道上自主运行,项目负责人余涛饱含深情的介绍:“这款机型的每一处细节都是经我们精心打磨的,摄像头、雷达的安装位置和角度都是一点点测试确定,我们不停地在优化。”
严苛的试调最终换来了近乎完美的产品。目前,该款机器人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中,不仅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自主规划路径,进行路径跟踪,完成行驶任务;还可以对行程中的障碍物,自动规避。同时,它的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交通灯,车道线S路,完成道路交互。该机器人还配有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现远程配置控制,以便于进行远距离调试。
年4月份,机器人荣获了国际iF设计大奖(与德国红点/美国IDEA,并列世界三大设计奖),其工业设计、外观、功能等得到了国际认可。
航天·轻舟机器人荣获国际大奖-iF设计奖
未来:扎根沃土促发展
团队基于机器人集成的多项热门技术,又搭载上了先进人工智能算法,使之成为面向高校师生和相关专业人士致力于无人驾驶学习教育的平台,并配套分层次、系统化的学习课程和资料,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
为推动轻舟机器人项目市场化、产业化发展,AI航团队不畏艰辛,深入前线,转战大江南北,带着机器人途经太原、上海、青岛等城市,逐一和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七十余所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探讨和技术分享,获取用户需求的第一手信息,拓展了项目推广和发展思路。其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选中机器人及其配套资料作为其教学素材;并与两个教育部认可的国家A类赛事“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赛项唯一指定用车。
与此同时,AI航团队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技术活动,分别在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地举办多场机器人的技术研讨会。项目核心成员苏沛东介绍:“在B站平台上,我们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了多次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反响强烈,在线人数超万人。”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项目产业化发展之路漫长而艰巨。后续,团队将以高校为根据地,向高职、中小学进行拓展,壮大营销网络和应用领域,将轻舟机器人“星星之火”燃向全国各地,与学校以及政府部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推动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航天·轻舟机器人是厂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成果展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应用为牵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厂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鹤鹏说。
本文来源:中国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