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GDC与广美毕设展动态视觉,讨论技术与

在上周末,GDC与广美毕设展相继推出动态视觉,引起了一阵阵议论的声浪。动态视觉所带来的关于技术与设计的讨论,再次推到了大家眼前。

如今,各式各样的新技术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已经不是新鲜议题。在技术潮流愈演愈烈的今天,其实技术红利也正在逐渐消退,技术审美的逐渐疲劳,或许也在劝奉大家在技术热面前适当冷静下来,重新回归到对设计本质与信息传播的思考。

技术是否真的如此重要?掌握更好的技术,设计是不是就能做得更好?技术又给设计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和影响?在选择应用更多的技术之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先去思考判断。当越来越酷炫的动态效果与前沿技术在被追捧的时候,技术本身所引起的思考似乎还没有得到细致的考量。

今天,Design°分别邀请了负责GDC与广美毕设展主视觉的两位设计者,anotherdesign与田博,带着他们各自对作品的阐释,去回应当下更多关于动态设计的思考。通过他们的讨论,我们并非想得出是与否的简单结论,而是期望开放一个场域,让大家都能来参与到关于技术与设计的讨论中。

anotherdesign

×

GDC

“通过这样一种‘动态(Dynamic)’的设计方式,我们试图去探讨一个话题:在技术红利已经开始消退的当下,技术还会如何影响平面设计?”

anotherdesign

anotherdesign是一个跨媒介的视觉沟通团队。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平面、多媒体、产品、摄影等不同领域。多学科的融合使我们不再拘泥于设计的形式,而更专注探索视觉设计在不同领域中的沟通功能与特性。我们的工作跨越文化和商业设计,寻求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项目的共通诉求,为客户提供专业有效的视觉沟通方案和策略。作品同时也多次获得国际设计奖项,包括:TokyoTDCPrize;DAD银铅笔奖;DFA设计奖银奖、铜奖;GDC设计奖金奖、银奖、评审奖;香港环球设计大奖?奖、评审奖、铜奖等。

°:请介绍一下GDCAward主视觉的设计理念及背景。

anotherdesign:GDCAward本质上是一个平台,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搜集先锋设计的发现者,或是一个观察最新设计方向的窗口。它本身并不生产趋势和标准,只是一个趋势和标准的容器。所以它的形象设计并不是要传达GDC是什么,而是GDC可以是什么。希望观者感知的核心信息是GDC的开放性和先锋性。

°:本次你们使用了怎样的动态效果及技术?请介绍一下这次结合动态所想达到的视觉效果,及背后想探讨的议题。

anotherdesign:我们理解的“动态”并不是视觉层面的“动画(Motion)”,而是方法层面的“动态(Dynamic)”,它更接近于一种可变的模式,一种更强调开放性的方法。这种“动态”我们认为才最适合这个项目要传达的开放性还有“平台”和“容器”的属性。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没有输出任何经由我们“精心设计”的视觉,最终呈现的所有画面均是利用开源网站上的现成工具所直接生成的,并将来源网址和作者标注在画面中。这是一个可以自我生长的设计,随着不同参与者的加入而不断产生变化。

我们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策展者,通过搭建平台来展示不同的创作。在这个设计里,视觉的美丑和我们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因为这是一个类似策展的概念,任何一种编程生成的形式都可以参与到讨论里面形成“开放性”和“先锋性”。甚至像素的高低也不重要了,在现场的印刷海报中,有不少图形的边缘还是有锯齿的状态,但只要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就可以了。

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动态”的设计方式,我们也试图去探讨一个话题:在技术红利已经开始消退的当下,技术还会如何影响平面设计?

°:动态海报设计的本质离不开做好平面本身。请问在这个作品中,你如何平衡动态与平面的关系。

anotherdesign:有些时候,不少动态海报是为了“动”而“动”,本来静态下的海报已经很好看,但可能在没有处理好时间线或者其他动态问题的情况下,最终的效果反而更奇怪。如果纯粹为了让视觉“动起来”去追求一种形式,看似酷炫并且受人追捧,但背后没有概念的话,其实这样并没有意思。

甚至再往深一层讨论,如果把“动态”按“动画(Motion)”来理解,“动态海报”这个分类就像“插画海报”“丝印海报”一样毫无意义,无法使动态海报从平面设计的评判标准中脱离出来。它的本质还是在平面设计对信息处理和传达的范畴里面。在处理动态画面的时候,需要有好的平面思维,在一个时间线上如何处理排版、如何处理信息之间的关系、动态曲线效果,最终才能够形成一个平面美感和动态效果都俱佳的作品。

但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我们强调的“动态”是Dynamic,是传达“开放性”和“先锋性”的核心要素。平面是在这之下的一个考量要素。为了体现“开放性”甚至要减少平面的干预,才更符合视觉传达的本质。当我们把“动态”理解成是一种思维模式时,“动态”与“平面”的关系就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垂直的从属关系。两者间不应该仍简单停留在视觉层面上讨论,而应该置于更高维度来探讨。

°:有评论称,动态效果有时会因为注重形式感,甚至影响到信息阅读。你怎样看待动态效果对于视觉与信息传播的影响?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

anotherdesign:怎么理解“信息”?可阅读的信息和可感知的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过分沉浸在形式感的表达而忽略信息传达本身,无疑违背了设计的初衷,核心信息的传递永远是首要的。这里的“信息”并非指代文本,更多是其背后想要传播的思想价值。而动态效果便是促使这种设计行为更好进行的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创作提供便捷与更多的可能性,仅此而已。设计师应该是驾驭工具的使用者,而不是被工具劫持的受害者。

在这个作品所出现的动效里,其实你能看得到的是GDC已经不需要再去强调了,我们在用一个很可读的方式去把GDCAward这几个单词单独拎出来。这个视觉效果本身就是一个更重要的信息载体,而现在获取具体赛事资讯的途径其实非常多,如果在这个作品里再去强调基础信息,反而显得有点过于矫情,削弱了核心要传达的“开放性”和“先锋性”。

GDC现场及物料图

°:现在动态效果几乎是所有线上海报都会考虑加入的形式。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动态设计潮流?设计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趋势呢?

anotherdesign:任何潮流我们都无法逆转,与其抵抗我们不如拥抱潮流,但在拥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潮流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思考属于自身的独特价值,让潮流为你所用不被潮流吞噬。

事实上,在本世纪之初,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体系早已彻底改变了设计师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过程。这种变革在技术浪潮冲击更为频繁的当下越发显著。动态设计便是其中一种外在呈现,这股潮流可看作是平面设计正在广泛发生的一次全面转型。如果说以往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形式(form)与内容(content)两大主题进行探讨,那么数字媒介与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个话题贡献了第三位主角—情景(context)。

各种开源工具、AI人工智能等的出现赋予了设计师更多探索的机会,设计行为亦从创造形式、创造内容,到开始创造情景本身。所谓创造情景,即通过各种手段,为设计主体搭建出一个可被解读的语境框架。设计师的角色从最初一个线性的工具操作者身份转而成为一个非线性的工具集成者。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也是当下设计的魅力所在。

GDC主视觉视频

田博

×

广美毕设展

“信息的有效性真的还存在么?我想用更‘冒险’的方式去回应这个问题,同时体现毕设展的专业前瞻性和实验性。”

田博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设计学博士学位,同年成立TENBUTTONS设计事务所,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SGDA会员。作品曾获东京TDC奖、纽约TDC奖、德国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Award°年度最佳设计奖、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GDC设计奖、Hiiibrand品牌设计银奖,入选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玻利维亚国际海报双年展等。

°:请介绍一下广美毕设展视觉的设计理念及背景。

田博:今年的设计如果和去年毕业展形象相比,我非常清楚公众更会喜欢哪一个。去年看起来更酷炫(三维效果、动态简洁),是一个非常有把握的方案,也是十拿九稳的方案,我知道那不管是任何专业的受众都会喜欢的趋势。对于第一次做毕业展的我这也是我唯一和明智的选择,我选择面向大众,效果也如我所料,但我自己并没有特别喜欢,因为在专业本身并没有突破,背后也没有对这个专业和时代更多的思考。

然而这次,我的出发点更加决绝,我非常清楚会有很多人无法理解,认为美院的毕业展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艺术展,但这个定位我并不认同,任何专业都有分工和分层,有的设计是服务公众的,有的设计是讨论专业发展的。美院毕业展是美院作为专业院校教学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我更想用更“冒险”的方式去体现它的专业前瞻性和实验性,用这个设计去回应这一年在信息发展的中的一个问题——自疫情发生以来,现实和虚拟共存的环境下,爆炸的信息传递让信息是否还具有有效性。

直播是我能想到最好的切入点。当每个平台都引入直播后,信息以一种互动方式爆炸袭来,一瞬间的出现和被替代,我们还真的能平等的对待信息?信息的有效性真的还存在么?这是我对后信息时代这个命题的再次思考。至于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