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到手机的历史,我们可以留意到手机后盖的材质,经历了塑料、金属、玻璃的演进,尤其在这两年采用玻璃后盖的旗舰机大行其道。那么塑料和金属后盖为何越来越少见?玻璃后盖又具备怎样的优点?才能在今天逐渐占据了主流的位置。
功能机时代。塑料材质的机身和后盖占据了半壁江山。塑料后盖的优点是成本低、容易加工。从早期手机多样的造型中就可见一般。而且塑料材质抗冲击性好,相比金属和玻璃更不容易碎,非常耐摔。
但塑料材质的缺点也很明显,导热性能差、手感不佳。
手机厂商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方式去改变手机的质感。譬如诺基亚N系列金属漆的喷涂、三星皮革和塑料的结合等等。但塑料最终还是不敌金属和玻璃后盖的全面冲击。
金属外壳并非新鲜事,早在iPhone之前就有采用金属外壳的手机,譬如诺基亚N76、摩托罗拉V8都采用过金属的机身。但手机真正刮起金属的风潮还是从iPhone5开始的,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机身。其后譬如HTCone和华为mate8等旗舰机型也在纷纷跟进。
金属机身的优点显而易见,外观更有质感、手感相比塑料更加舒适、散热表现也优于塑料。
但是金属材质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着色难度大。年苹果推出的全黑版本iPhone5就出现了大量的掉漆现象,一直到iPhone7的亮黑色,掉漆的问题也依然存在。金属机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号屏蔽,去看一下早期的金属后盖,你就会发现后面都有几道塑料白边,原因就是因为一体化的金属会大幅削减信号,这几道塑料白边就是为了增强信号而存在的,但从视觉上就伤害了外观的一体性。不仅如此,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也同样因为金属的电磁屏蔽性而无法使用,使得金属机身基本消失于现在的旗舰机型上。
正是因为金属外壳存在这些缺点,再加上近些年用户开始对金属外壳产生审美疲劳,玻璃材质开始取代金属。
玻璃的手感温润,既不会有塑料的粗糙感,也没有金属的高导热性,所以他的握持感是三者中最好的。
玻璃的莫氏硬度指数在6到7之间,要高于一般金属。玻璃厂家也会对手机后盖的玻璃进行处理,已增加玻璃的硬度。以iPhone11为例,其玻璃后盖采用了双离子交换工艺,印度相比传统玻璃大幅提升,媒体也称之为迄今为止最硬的iPhone。从网友的跌落、刮划测试来看,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挡日常的跌落和磨损。
从外观来看,玻璃透明的特性使手机后盖的可定制性大大提升,带动了一波后盖工艺的发展,出现了诸如丝印、镀膜、蚀刻等加工工艺。因此我们才看到玻璃后盖的渐变色、流光纹理等创意玩法。而这些公益也被借鉴回塑料后盖上。
而玻璃也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玻璃后盖碎裂的案例依然是屡见不鲜,在重量和厚度控制方面,玻璃相比塑料和金属也不具备优势。这些都有待上游企业对于材质工艺的改进。但玻璃后盖的大势已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