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竹斋画谱的饾版印刷,堪称中华瑰

上回我们讲到了《十竹斋画谱》的《石谱》上卷,这次我们讲下卷。原创不易,点个赞再走,要是能留下评论就更好了!

《十竹斋画谱》的成功和在中国版画史占据重要的里程碑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一是当时《十竹斋画谱》是请得当时的名家临摹,提取一些代表画作中的部分来进行编著;二是请了很多书法名家题诗。三是采取当时最为先进同时也最为费工时费成本的“饾版印刷”;四是精心审校,校对。五是,胡正言本身就是文人和书法家、篆刻家出身,专业和精益求精。

宋代当时已经有了活字印刷术,但是为什么没有流行开来?很多人也百思不得其解。

个人推测:无非就是这些原因:

第一个:活字印刷术的字模实际制造非常麻烦,一个活字形成要有母模才可以,字体变化局限于“宋体“和”楷书“,这实际对于当时文人墨客来说,是很难接受这样千篇一律的方方正正的字的。而古代如果要有多样的字体,自然要形成字模才可以。古代汉字远远超过现代我们常用的字,体量非常大。看过古籍的人都知道,有很多古籍上的字非常多的非常复杂的。所以活字印刷反而没办法形成主流印刷方案。成本高昂啊。

第二个:雕版印刷可以不在意雕版人的文化水平高低,在古代能断文识字的人也不会从事这行业吧?而活字印刷是反字,排版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水平,要不然很容易排错的。到现代文化水平都高了,初中毕业已经可以认识绝大部分汉字了。

第三个:雕版印刷反而是最经济的方案了,古代一本书没有现在动不动几百页几千页的,页数并不多,这时雕版印刷就是最快的方案了。再加上雕版印刷成版就可以保管,再印直接拿版印就行,一劳永逸,而活字要重复使用,就要拆版,又费一道工序。而且当时活字印刷的技术确实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而且活字对于当时的墨汁并不友好,现代流行也是因为有了油墨,如果还用雕版印刷反而容易损坏版子,且活字改成铅字之后可以频繁机械化印刷。

活字印刷的书籍

第四个:当时文人好书法法帖,但是又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获取到真迹,也许真迹就那么一本两本的。所以从宋代到明清非常流行翻刻书法名家作品法帖,这就满足文人们的收藏和学习。只有雕版印刷工艺才能达到这个需求,而且活字印刷肯定是达不到的。活字印刷只用于一些儒家典籍和家谱印刷上面了。

第五个:雕版印刷更容易实现,当时宋代到明代名刻手很多,普通刻手更不用说了,而且有专业从事临摹手写的写手,还有很多当时书法家也参与其中,产业化规模化形成了。而且时间成本也变得低了,可以规模化产业化来进行制版工作,而且据相关记载显示:在古代江南地区包括徽州,已经形成了制版工坊、印刷工坊、只售书坊的独立化运作,产销分立,当然也有产销一条龙的,这就形成互相协同发展的产业局面。雕版反而成为主流。“饾版印刷”的出现:

文化的发展自然是一直向前走的,虽然宋代就有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书籍,插图很流行,但还是处在黑白时代。只有民间有部分神像类可能也许已经有了手工上色版。

古籍中的绣像插图

尤其到了宋代明代,换句现代话说“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是逐步增长的”。已经不满足于看黑白图了,开始追求彩色时代了,而手工上色不好控制,成本和时间也长啊。怎么办?

饾版

古人是有智慧的,那就想办法想办法,于是不知道是从版画找到灵感还是从哪儿找到灵感了,有了解决办法:就是我后面要提到雕版印刷的巅峰技术--“饾版”印刷。

饾版

我在其它文章也提了很多次我的观点:中国古代印刷术和版画是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要谈中国的印刷术就不能离开雕版、版画、中国绘画、书法碑刻这四样,这四个看似没联系,但是你要看完很多古籍之后,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印刷史这四个缺一样都不行的,这四样才让中国古代印刷术在明代发展到高峰。不好意思,我不是贬清,事实是到了清代印刷术反而落后于明代,甚至质量都不如宋代,民间已经很难出现好的彩色版画印刷品了。“饾版印刷”的精妙之处:

这饾版好在哪呢?不只是工艺复杂,还在妙在分解分版,就跟现代的平面处理软件一样,在进行设计用分层来合成一幅图。

现代印刷分色印刷当然很简单了,开多个版就是了,然后现在印刷机数码化,四色混合很简单可以实现很多种颜色,但是在古代可没有这么方便,这四色混合技术肯定是没有的。

但是多色印刷不可能一块版来印刷吧?上色也不方便啊。怎么办?所以他们采用用多块版不同色来套印。怎么套印?怎么实现颜色变化?

他们研究出如果表现不同颜色变化,比如同样的红色有浅有深,怎么表现?那就再拆,主色大点的木版,小点多色就用小版,然后再套色,这个就容易想象出来了,当第一色印刷出来之后,干了,然后下一道人再用小版再刷一色,可以形成流水化作业,可以想当然认为的是肯定多个框架,要不然会偏移的。

关键是这么多版,一定要先有整版,然后再根据颜色分成小版,每块小版还要同整版要一样大小,一样的,否则肯定就套偏了,出来的图就是本来在A位置结果到B位置了。

这就是“饾版”印刷的智慧,这是古代印刷术的最高成就,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技术还是广泛使用,只是雕刻改成了数码机械雕刻,材料也由木改成金属或者树脂,民间杨柳青为代表的版画至今也是用这工艺的。

当然“饾版”只应用于印刷彩色书籍,比如画谱。而且书法法帖因为只是黑白只要跟碑刻方法一样就可以,只要一个整版,而“绣像”类的书籍也就一块版就行了。而书籍也直接一块版就可以了。有些书上面有朱色格子那是有那种笺纸,直接用上就行了,只要注意刻版字不要碰到笺格就行了。

关键这还不是最惊奇的,古代书法法帖呢,都说没墨色变化,也只能看到笔峰变化,但是这“饾版”印刷就解决了这问题,这智慧确实可以的。

对于设色的山水画,如果没有墨色和色彩变化,用原来的木版和后面的石印印刷是很难还原的,而“饾版”印刷就解决了这问题。

对于知道点印刷知识的人来说,即使是当今都清楚雕版是做不出渐变色效果来的,只有现在的胶印机印刷才能达到,而胶印机印刷也要多块板的,只有数码印刷机可以一次完成,但是也是多次上色,只是内部在进行我们看不到罢了。

这在现代还这么纠结的技术,居然在古代早用“饾版”印刷解决了,但是成本这个确实要高,想想看,即使现代你要做个热转印或者丝印(当然现在有免开版的)要多色还要开好几块版,一块版至少多块人民币。

民国的笺谱诗笺也是用的“饾版“印刷,当今不知道是不是用这技术了。当然也有古法印制法,貌似杨柳青还用这类方法印版画。

十竹斋笺谱(文房笺)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0.6购买笺谱和书笺印刷方法

版画有可能是从印刷学到的”饾版“,也有可能印刷本身就是从版画学到的”饾版“技术,所以我说版画和雕版印刷是互相影响。要清楚版画和印刷是不一样的,版画一般就是一个画面,印刷是画册。我是艺术泛舟,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