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移动端的10nmTigerLake低压处理器已经发布了一段时间,搭配Xe核显的同时大幅度增加的单核性能确实让人比较眼馋,不过因为10nm高频性能不佳,所以我们暂时看不见标压的移动端CPU上市。
不过我们可以先看看桌面级的“TigerLake”处理器,就是传闻已久的Rocketlake处理器,同样搭配了Xe核显,只不过为了突破高频,所以退一步采用了14nmProMaxPlusEdge工艺,最近逛闲鱼的时候看到了这些CPU,冒着被骗的风险全买了回来,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外观展示
▲打开快递,还真是CPU,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三颗CPU的顶盖是一样的,相对于第十代CPU来说长了一点,窄了一点,总体面积还是大了一丢丢,散热性能应该是有提升的。
▲背部的电容也和第十代处理器完全不一样,至少能确认架构是改动过了,不再是马甲了,不过这些是ES处理器,QS上可能还会改动。
规格介绍
▲首先是顶盖标称频率最高的QV1K,八核16线程,14nm制程,基频3.4G,最大睿频4.8G,TDPW,从TDP来看应该是不锁倍频,闲鱼售价元,个人猜测为K或K的ES不显版。
▲顶盖丝印QVTE,八核16线程,14nm制程,基频1.8G,最大频率4.5G,TDP65W,锁倍频,闲鱼售价元,个人猜测为的ES不显版。
▲顶盖丝印QV1J,八核16线程,14nm制程,基频1.8G,最大频率4.4G,TDP65W,锁倍频,闲鱼售价元,个人猜测为的ES不显版。
这些ES处理器的频率都很低,应该和正式版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CPU-Z观察,指令集中多了AVXF,也就是在X上才能看见的AVX3,应该在正式版上也不会移除,喜欢烧机的朋友需要注意了,这个是会让你CPU热量爆炸的指令集,记得烧机前关掉AVX3。
顺带一提,还有一张B主板,主板上啥都没写,绿色的PCB,个人猜测应该是某个OEM的测试样品,此主板元,所以本次测试一共花费5。
以上主板CPU均为自购,与任何厂家无关,没有Intel赞助,Intel也不可能赞助,特此声明。
上机测试
▲只跑这三颗CPU有点单调了,所以我们邀请AMD来一较高下,顺便对比一下同为八核的K和10K。
▲AMD这边选择了同为八核的RyzenX。
▲主板为华擎即将推出的BTaichiRazerEdition,拥有雷蛇雷云RGB系统加成,可以用来和其他雷蛇外设进行RGB同步。
▲由于没有找到核显驱动,所以用一张XTTaichi作为亮机卡,不过本次测试也没有安排游戏评测,因为CPU性能仍然不完整,这个阶段根据经验来看肯定是无法打过AMD的。
▲内存来自ZADAK的SPARKDDRGx2,这次测试使用的B也能成功的开启XMP工作在MHz频率下,并且能在BIOS内看见MHz的选项,只要Intel不反悔,B支持内存超频几乎是石锤了。
▲我使用的这两条的规格为XMPC17-19-19-39,属于那种延迟中规中矩的频率的条子。
▲它顶部的金属特别像是皇冠,搭配独家设计的五段式超广角RGB灯效让它无时无刻散发出王者的气息,当然插满食用更加。
▲测试SSD为大华C,这款SSD性价比非常不错,TLC颗粒,1T容量仅有元不到,缓内速度写入也能达到MB/s。
▲散热器为超频三凌镜GI-CX一体式水冷,三把12cm风扇均为九片扇叶,可以有效提高风量,总体风量可达72CFM。
▲冷排采用了12根低流阻水道,搭配三把12cm风扇,可以更加快速的带走热量。
▲冷头的柔光罩可以度自由旋转,可以适用于各种角度的安装方式,无时无刻保持LOGO永远正对使用者。
▲电源则是安钛克的HCG-X,提供长达十年的换新服务,十年换新和十年保的意义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比于自家的HCG系列,HCG-X能够提供更好的电气性能,提高电脑稳定性。大一号的风扇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风量,减少风扇转速带来的噪音。
▲相比于自家的HCG系列,HCG-X能够提供更好的电气性能,提高电脑稳定性。大一号的风扇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风量,减少风扇转速带来的噪音。
▲琳琅满目的输出口,单路12V的功率可达W,整体最高功率可达W,附以80PLUS金牌认证,可谓是高端必选之一。
理论性能测试
▲CinebenchR15,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AVX负载更重的CinebenchR20,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最新推出的CinebenchR23,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CPU-Z17.01.64测试,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DXK游戏性能测试的3DMarkTS,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DXK游戏性能测试的3DMarkTSE,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DXK游戏性能测试的3DMarkFSE,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除了在Intel传统优势项目TimeSpy中,KES领先X以外,剩余项目全部被X按倒在地,而且在AMD传统优势项目FSE中,这个差距将近有分,图片加载器的三个项目AMD领先幅度也是非常的大。
不过AMD的领先我是一开始就料到了,这对于性能不完整的Intel还是有一定的不公平存在,等后续我能买到QS版本的CPU再来做对比吧。
温度频率功耗测试
▼三个测试项目均用AIDA64勾选FPU进行十分钟烧机测试,不过因为Intel11代处理器新加入了AVX3指令集,所以这次测试中也专门加入了AVX3的烧机测试。
▲温度测试中,X也是毫无意外的最高,毕竟在目前的Ryzen中,最积热的还是X,几乎没有超频空间。
▲频率测试中,这些CPU无论是跑SSE还是AVX2,频率都是一样的,所以看来这块OEM主板并没有设置AVXOffset,而且在跑AVX3时,供电散热块烫到起飞,我不得不拿一个风扇让它抗住不降频。
▲温度测试中我们就能直观的看出新设计的顶盖那优秀的散热效能了,KES和K功耗均在W附近,但是温度上KES却低了八度,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ES和10K上,两者同为W,ES却低了三度,果然Intel的科技是以磨Die和换顶盖为本。
PS.综合上面的烧机数据来看,正式版处理器不建议尝试用P95第二项对AVX3进行烧机,如果板厂像这块OEM主板一样没有设置AVXOffset的话,否则你很有可能会看见CPUW以上的功耗,然后伴随你主板放出的烟花一起原地升天。
同核心同频测试
▲CinebenchR15,关闭四核心并锁定频率4G,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CinebenchR20,关闭四核心并锁定频率4G,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CinebenchR23,关闭四核心并锁定频率4G,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CPU-Z17.01.64测试,关闭四核心并锁定频率4G,跑三圈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架构大改的11代处理器同频性能提升非常明显,也是近几年来Intel提升最巨大的一次,R15测试中相对于第十代处理有13%的单核性能提升,R20/R23更是提升了17%。
不过AMD还是略有领先,R15的差距为10%,R20/R23/CPU-Z差距仅有4%左右,也就是说,只要Intel在QS和正式版冲击一下频率或者在略微优化一下IPC,那么在同核心方面超越AMD基本上没有问题。
总结
根据目前的爆料来看,QSCPU频率相对本次测试频率高一点,按照比例来看,以目前的IPC水平最多也只能打平X,不过游戏性能倒是可以期待一下。
在生产力方面就是完完全全的弱势了,14nm老旧的制程即使Intel疯狂的磨核心,改顶盖,也几乎不可能塞下12核心,更别提16核心了,在14nm下想要同时维持高频和高核心几乎是不可能的,多核调度良好的应用上AMD至少还会领先一年时间,直到Intel制程追赶上来。
综上所述Intel11代的定位就非常明显了,专供游戏用户和非常温的超频爱好者,凭借超频非常成熟的14nm,斩获高频记录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品牌号召力上Intel也是非常强,游戏厂商的优化肯定也不会怠慢,Intel这代重回游戏之王的宝座也不是不可能。
最近AMD和Intel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三十年,Intel压的AMD喘不过气来,AMD完全无力还手,这后三十年,AMD奋力赶上,逼的Intel开始走性价比路线,不过目前Intel的处境要比前“三十年”的AMD舒服太多了。这次11代处理器提升虽然巨大,但是部分使用场景仍然未追上AMD,Intel目前几乎无法再次承受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所以未来的12代AlderLake处理器与Zen4之间的较量将会更加精彩。
PS.这些处理器将会在三月中下旬左右上市,QS或正式版处理器我正在全力找渠道购买,届时会带来Rocketlake完整性能的评测,敬请期待。